

回顾 习 近 平 总书记的从政生涯,恰好契合了中国波澜壮阔的40年改革开放历程。在正定,改革开放初潮涌动,他带领当地百姓解放生产力、脱贫致富;在福建,他办经济特区、为外商投资营造良好环境;在浙江,改革开放已取得一定成果,他开始将目光投向开发较少的蓝色海域;在上海,他抓党建、发展高新技术,鼓励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梳理 习 近 平 总书记在各地主政期间的改革措施,不难看出其中的一脉相承与不断丰富发展。
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 央 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特别推出《习 近 平的改革足迹》系列特稿,带您一起沿着总书记的改革足迹回顾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领略人民领袖的改革思想与开放胸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余村,浙江的一个普通山村。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余村人靠山吃山,凭借优质石灰岩资源,先后建起了石灰窑,办起了砖厂、水泥厂等。上世纪90年代,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达到300多万元。
但凭借“靠山吃山”富起来的余村,很快尝到了苦头。“矿区烟尘漫天,常年一片灰蒙蒙,许多村民都不敢开窗户”成为当地人的痛苦记忆。
2005年8月15日,习 近 平 来到余村调研民主法治村建设。根据行程安排,他将在村里停留20分钟,只听汇报,不作讲话。
在村里的小会议室,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鲍新民汇报说,余村通过民主决策,关停了污染环境的矿山。现在开始搞生态旅游,打算让村民借景生财。
“听到这里,习书记很高兴,表扬我们,一说就是20分钟。”时任天荒坪镇党委书记的韩树根录下了这段后来成为珍贵史料的重要讲话。